历史上的今天 1475年3月06日 南米北提的米开朗基罗出生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1475年3月6日出生在卡普雷塞的小村庄。他是一位政府行政人员的儿子,在文艺复兴早期运动的中心佛罗伦萨长大,并成为一名艺术家。
13岁时当学徒。米开朗基罗成为了画家多梅尼科·基尔兰达约的学徒。因表现出天赋,他被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统治者和伟大的艺术赞助人洛伦佐·德·美第奇 (Lorenzo de Medici) 收养。从1490年开始,他在美第奇宫生活了两年,在那里他是雕塑家贝托尔多·迪·乔万尼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学生,并研究了美第奇艺术收藏品,其中包括古罗马雕像。
1494年美第奇家族被驱逐出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前往博洛尼亚和罗马,在那里他受委托创作了几幅作品。他最重要的早期作品是圣母怜子图(Pieta)(1498 年),这是一件基于传统类型的虔诚形象的雕塑,展示了基督的身体放在圣母玛利亚的膝上。
他展示了精湛的技术,从一块大理石中提取了两个完美平衡的圣母怜子图。 随着圣母怜子图的成功,艺术家受委托为佛罗伦萨大教堂雕刻圣经人物大卫的不朽雕像。这座17英尺高的雕像以古典风格制作,展示了艺术家对人体解剖学和形态的详尽知识。在这幅作品中,大卫看着他的敌人歌利亚逼近,每一块肌肉都绷紧,姿势暗示着即将发生的运动。1504年大卫的作品完成后,米开朗基罗的名声就牢牢确立了。
那一年,他同意为佛罗伦萨市政厅画一幅壁画,与另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 ( Leonardo da Vinci ) 创作的一幅壁画一起休息,后者对米开朗基罗有影响。这些描绘军事场景的壁画没有幸存下来。
1505年,他开始为佛罗伦萨大教堂设计一个由12位大理石使徒组成的计划小组,但当他被委托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教皇朱利叶斯二世设计和雕刻一座巨大的坟墓时,他放弃了该项目。
本来应该为陵墓制作40座雕塑,但教皇很快就用完了该项目的资金,米开朗基罗离开了罗马。1508年,他被召回罗马,为梵蒂冈的主要圣地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作画。米开朗基罗史诗般的天花板壁画历时数年才完成,是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
以众多人物为特色的复杂装饰系统的核心是九个专门用于圣经世界历史的面板。其中最著名的是《创造亚当》,这幅画中上帝和亚当的双臂向对方伸出。1512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并回到了他对教皇朱利叶斯二世陵墓的工作。
米开朗基罗绘制的西斯廷拱顶建筑轮廓草图(Archivio Buonarroti,XIII,175v)与拱顶俯视图的比较,阿德里亚诺·马里纳佐(Adriano Marinazzo,2013年)的比较
他最终只为坟墓完成了三尊雕像,最终被放置在文科利的圣彼得教堂。三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摩西(1513-15年),这是一尊由其他雕塑家认为不可延展的大理石制成的雄伟雕像。在摩西身上,就像在大卫身上一样,米开朗基罗给石头注入了强烈的张力和运动感。
在彻底改变了欧洲雕塑和绘画之后,米开朗基罗在他的后半生转向了建筑。他的第一个主要建筑成就是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的美第奇教堂,该教堂是为安置最近去世的两位年轻的美第奇家族继承人而建造的。他一直工作到1534年的小教堂以古典模型为基础的许多创新建筑形式为特色。
他建造的劳伦斯(Laurentian)图书馆是同一座教堂的附属建筑,以其被称为ricetto的楼梯厅而闻名,这被认为是作为一种建筑风格的举止风格的第一个实例。矫饰主义是文艺复兴艺术运动的继承者,它颠覆了和谐的古典形式,有利于表现力。1534年,米开朗基罗最后一次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罗马,在那里他将工作和度过余生。那一年,他在教皇保罗三世的西斯廷教堂祭坛上方的墙上看到了他的《最后的审判》画作。
这幅巨幅画描绘了基督对罪人的诅咒和对美德的祝福,被认为是早期风格主义的杰作。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米开朗基罗将他的才华用于为罗马设计众多纪念碑和建筑,教皇和城市领导人决心恢复其古老历史的宏伟。卡比托利欧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由米开朗基罗设计,但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完工,仍然是罗马最著名的两个视觉地标。
米开朗基罗一直工作到1564年去世,享年88岁。除了他的主要艺术作品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其他雕塑、壁画、建筑设计和素描,其中许多未完成,有些已丢失。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的约300首诗歌被保存下来。在他的一生中,他被誉为欧洲最伟大的在世艺术家,今天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在视觉艺术方面的地位就像威廉·莎士比亚在文学界或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音乐界一样。
拉斐尔:教皇的宠儿(中)
在罗马,有一位拉斐尔的同乡,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建筑师布拉曼特。当年布拉曼特正在进行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工作,或许是出于同乡之情,他便将拉斐尔介绍给了教皇朱利叶斯二世。作为历史上最热衷于艺术的教皇之一,他看到拉斐尔给他展示的小样时就意识到,眼前这个青年绝非寻常之人。
这四个房间现在被梵蒂冈博物馆统称为“拉斐尔展厅”。它们分别是朱利叶斯二世的书房、会议室、会客室以及多功能厅。教皇到底有多欣赏拉斐尔呢?按照历史的记载,在朱利叶斯二世当上教皇之前,这些房间已经在进行壁画装饰工作了。
可巧的是,主持壁画工作的艺术家之一便是拉斐尔的启蒙老师——佩鲁吉诺。等教皇认识拉斐尔的时候,壁画绘制工作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心花怒放的教皇干脆下令,把之前那些人画的壁画统统从墙上铲掉,给我们的青年才俊腾地方。拉斐尔虽然年纪不大,但做人却十分周到。在他的坚持之下,教皇最终留下了佩鲁吉诺的一件作品,至于其他的,则都“一代新人换旧人”了。
这是拉斐尔一辈子接到的最大的活儿。这些房间前前后后总共花去他十五年的时间才装饰完毕。等您去梵蒂冈博物馆的时候,可千万要做好准备,因为他的这系列创作可谓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简直是16世纪的IMAX巨幕影片。
人文主义的胜利。从之前的描述可以看出,教皇朱利叶斯二世还真是挺敢想敢干。一千年的老教堂说拆就拆了,墙上那么多艺术家的壁画还没画完,说铲就铲了。他对艺术的热衷程度之高,在整个宗教史上也不多见。
朱利叶斯二世非常清楚,这些上帝借艺术家之手所展示的“奇迹”,在保护教皇的权威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朱利叶斯二世为了确保教会的“软实力”,真可谓兼容并蓄,在针对古典典籍的研究上也花了不少力气。而这一切,都体现在拉斐尔最为著名的《雅典学院》之中。
和拉斐尔在梵蒂冈画的其他作品不同,《雅典学院》既不是历史场景,也不是宗教奇观,它更像是拉斐尔担任导演,邀请历代有识之士一起为教皇表演的一出“春晚”。
既然教皇本人这么思想开明,那么在这张画当中自然既要有哲学家,也得有科学家,而军事家和艺术家也不能少。
看这幅画要像看《清明上河图》一样,一点一点仔细看。看的时间越久,越能体会个中趣味。可以想见,当年拉斐尔在前面画画,后面教皇在那儿看,拉斐尔肯定也要一个个指着跟教皇说这里面谁是谁,我们也来挨个看看这里头究竟都有什么人。
我们从画面正中间的主角开始。左边白胡子的是哲学家柏拉图,“学院”的创办者,这件作品的名字《雅典学院》便由来于此。
柏拉图右边的是他的学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构思这两个人物时,拉斐尔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表现了他们的身份和思想。柏拉图右手指天,这是他的代表思想之一“形而上学”的象征:真正的智慧不在人间,而位于一个抽象的、比我们更高级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则跟他的老师观点不同,他右手伸开,手掌向地,意思是我们的智慧恰恰来源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
有趣的是,在古罗马雕像中,柏拉图是个大胡子。根据一些肖像来看,达·芬奇正是个大胡子。有些学者推测,拉斐尔在这个地方是根据达·芬奇的脸来描绘柏拉图,而把画面正下方拄着头写作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画得像是米开朗琪罗。
对拉斐尔来说,如果将两位先哲和两位当世大艺术家来比对的话,倒也不算过分。教皇看到这里,恐怕也是会心一笑吧。
除此之外,画面中还有很多人画得很有意思。比如画面左上方穿着一身金盔金甲的亚历山大大帝,左下角蹲坐着奋笔疾书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右下角弯着腰拿着圆规作图的阿基米德等,个顶个都是一代人杰。
如果我们顺着阿基米德往右看,在画面最右侧有个穿白袍的,他是教皇的侄子乌尔宾诺公爵。而站在他旁边的那个戴着小黑帽的,就是拉斐尔自己。
对于那个时代的艺术家而言,拉斐尔是非常幸运的。他可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就连教皇也愿意在自己的宫殿之中歌颂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类”,而不仅仅是上帝给世界带来的智慧果实。这在几十年前,也就是波提切利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或许拉斐尔本人当时还不觉得,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不管是这幅作品的内容,还是它为表现这个内容所采用的“联欢晚会”的形式,都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胜利。
四大打一小:小国威尼斯为何犯下众怒让4大强国不顾脸面来围攻
反法联盟、反普联盟、反沙俄联盟、反法西斯联盟。历史战争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军事联盟,而这些联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够,还要抵御强大敌人实现和平或者攻打强大国家,又或者瓜分某一个国家而被迫组建的联盟。
但是在16世纪初期的欧洲却出现了一个反常的军事联盟,因为联盟都是强国,而军事联盟的敌人仅仅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家。当时那个欧洲小国到底做了什么,导致4大强国不顾脸面也要一起围攻它?
这一欧洲小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中,21世纪的世界地图上再也没有了它的踪迹。不过虽然这个国家消失了,但是很多人一定听过它的名字–威尼斯,因为现在的意大利境内还存在一座威尼斯水城,这座城市就是当年那个欧洲小国的绝对核心。
威尼斯人,在公元687年就在威尼斯这座小渔村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不过建国后的威尼斯共和国一直都是东罗马帝国的附庸,以商业国家身份存在于意大利北部地区。直到10世纪,这一国家才走上快车道。
当时的威尼斯人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一大助力,在与诺曼人的战役中,威尼斯人立下了大功。也因此威尼斯人获得了在拜占庭“特许经营”的通行证,而且还是免税的。后来的十字军东侵中,威尼斯人趁乱崛起,一举拿下了爱琴海区域,同时还占领了拜占庭不少领土。
14世纪后,威尼斯人四次海战热那亚人,奠定了自己的爱琴海贸易霸主地位,正式成为了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的强国。也正是因为迅速的发展,让欧洲强国意识到了威尼斯人对自己的威胁。
就像法国,这一国家一直盯着威尼斯共和国的关键领土。但是由于热那亚分散了法国的精力,威尼斯共和国得以在法国征战热那亚的时候趁机发展。短短两年内,威尼斯人就占领了波河流域周围的不少土地。
因为这次的趁机扩张,法国将威尼斯人的威胁提高到了“紧急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三个国家对威尼斯相当不满。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强国认为威尼斯人的扩张就是在挑衅自己的威严,同时也是要成为帝国南部对手的征兆。
另外一个就是控制了南部区域的西班牙王国,西班牙人认为威尼斯人的扩张,会成为自己东进的一大阻力,因此也将威尼斯人视作眼中钉。
亚平宁半岛上的教皇国,因为教皇的原因也非常仇视威尼斯人。时任教皇的朱利叶斯二世是热那亚人,因为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朱利叶斯二世非常憎恨威尼斯人。同时这名教皇还非常自负,常常以让各国向自己妥协为乐。
在教皇的推动下,法国、西班牙、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组建了一个康布雷同盟,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4个欧洲强国同时发兵威尼斯共和国。也因为这一战役,开启了意大利战争的第二时期。
西克斯图斯四世的野心
在波提切利的《魔鬼诱惑基督》中,画面右上方的两棵树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在整幅画中,只有最右侧的这棵树看起来是刚刚发出新芽,而其他树木皆是郁郁葱葱。
由于波提切利是个特别善于在图像中隐藏含义的艺术家,因此学者们围绕着两棵树展开了漫长的研究。
主流观点认为,这两棵树均是橡树,而橡树是西克斯图斯四世所在的德拉罗韦雷家族的家徽。波提切利在这里是在暗示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巩固自身宗教权威的一个举措。
西克斯图斯四世即位不久,就把前任保罗二世毕生积累的藏品折腾了个精光。深谙此道的西克斯图斯四世自然也会思考自己退位后会是什么情况。
最终,他决定颁布一个新措施,规定教皇可以跳过教会,直接指定一个自己的亲人担任红衣主教。
如此一来,就有可能由自己家族的下一代继任教皇。波提切利画中的这两棵树,正象征着教皇和他的族人。
左边的较为强壮茂盛,便是西克斯图斯四世的象征,而右侧略微稚嫩的,则正是他指定的同宗晚辈。
西克斯图斯四世的如意算盘还真没白打,他选定自己的侄子朱利亚诺·德拉罗韦雷担任红衣主教。数年后,这位侄子真的不负众望,成为教皇,称朱利叶斯二世,并在任期中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一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无独有偶,橡树在《摩西的考验》中也出现了,只不过变成了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观众如果不知道波提切利是如何善于运用隐喻,看到后或许并不会有何感想。
但艺术史家们实在难以相信,波提切利只是随便把一棵树画在整幅作品最中心的位置。经过充分的考据,学者们发现,一如前面提到的《魔鬼诱惑基督》,《摩西的考验》中的橡树,同样是关于西克斯图斯四世本人的一个隐晦的比喻。
出身低微的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时常自比为毕生历尽磨难的摩西,因此这幅画对教皇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画面左上方,摩西直接聆听了上帝的神谕。换句话说,在基督教的认知当中,如果上帝是一切真理的“源头”的话,那么直接听过上帝讲话的摩西,则是最接近这个“源头”的人,其他人也自当听从于他。
同理,我们会发现,象征着教皇家族的橡树,是离画面正中央的“泉水”最近的植物。中文中也有“源泉”一词,国外自然也有类似的联想。
而通过这个隐喻,教皇想表达的是,自己正是现实世界中最接近源泉,也就是神的人,而众人也应当听从于他。
瑞士卫队守卫教皇500年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晓言】近日有消息称,梵蒂冈的瑞士卫队要首次招收女兵了,引起世人关注。神秘而又传奇的瑞士卫队是世界上连续存在时间最长的作战部队之一,他们已经守卫教皇500多年了。
瑞士卫队执勤的卫兵们穿着醒目的红、黄、蓝三色条纹制服,戴着鲜艳羽毛装饰的头盔,脖子上还围着雪白的瓦楞纸一般的拉夫领,手中擎着长戟,仿佛是从扑克牌中走出来的一样,给人恍如隔世之感。凡是到过梵蒂冈的游客无不被这支装束奇特的卫队吸引,寻求与卫兵合影的机会。教皇不容易见到,但卫兵却是容易拍到的,于是瑞士卫队几乎成了梵蒂冈的旅游名片,外国游客要是没有一张跟卫兵的合影,都不好意思说去过梵蒂冈。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瑞士卫队的制服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实际上经过历史学家考证,这一说法是艺术家们以讹传讹的结果,而且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在他的畅销小说《天使与魔鬼》中的错误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世人的这一错误印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谣传恰恰说明了人们对瑞士卫队的浓厚兴趣。
瑞士卫队成立于1506年,这一年的一月,150名瑞士雇佣兵受教皇朱利叶斯二世之命赶赴罗马担任教皇的贴身护卫。当时,这支队伍的制服是金属铠甲配着类似夹克的紧身短上衣,外罩黑色无袖披风遮雨挡寒。朱利叶斯二世教皇赋予这支近卫军个人色彩,用自己家族的徽章色彩为其设定了黄蓝两色的制服颜色。他的继任者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红色,所以瑞士卫队的制服颜色从16世纪初就确定了。
制服的样式则是在1914年由当时的指挥官确定为现在的样式,但其设计也参考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款式,据说深受拉斐尔绘画作品的影响。除了彩色条纹制服,卫队士兵还有一套纯蓝色的制服。卫兵们执勤时的不同站姿还暗藏身体语言,垂手侍立时代表戒备状态,而双手交叉时则表示一种开放的状态,此时游客可以上前合影并与卫兵交流。
近些年,瑞士卫队的日常工作更多是礼仪性的站岗执勤,卫兵站岗时配备的武器也是长戟、佩剑等中世纪的冷兵器。不过,一般游客不知道的是,教皇出行的时候身边负责安保工作的也是瑞士卫队的成员,他们的着装和武器可不是中世纪的了,而是着黑西装,随身配备手枪。据说卫队是在1981年教皇保罗二世遇刺事件之后才开始配枪的。在瑞士卫队的武器库中,还有步枪、冲锋枪等现代兵器。卫队的冷、热兵器上都镌刻着教皇的徽章。卫队士兵们在日常训练中,也会进行射击及擒拿等方面的训练。
要加入瑞士卫队并不容易,有诸多条件,要求申请者须是身高在174厘米以上、未婚的19-30岁的瑞士男性公民,而且是天主教徒,文化程度高中毕业以上,还要完成瑞士武装部队的军事训练且成绩优良。合格的新兵还要在5月6日举行宣誓就职仪式,宣誓将以生命捍卫教皇的安全。
之所以选择5月6日这一天,因为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罗马之劫”纪念日。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属下的军队发生兵变后劫掠罗马,并于5月6日这天攻陷罗马进攻教廷。当时守卫罗马的5000名民兵溃逃,教皇身边的守卫力量只剩下了瑞士卫队的189名卫兵,而他们面对的敌人有3.4万人,相当于以1敌180。在如此悬殊的对抗中,瑞士卫队依然血战到底,最终189人中战死147人,剩下的42人掩护教皇从密道成功逃走。
这为瑞士卫队赢得忠勇之名,教皇随后下令近卫军只招募瑞士人。支撑瑞士卫队血战不退的除了忠诚的信仰,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契约精神,他们坚信自己作为教皇的雇佣兵就一定要履行合同。正是得益于瑞士人的这种勇猛、忠诚和契约精神,瑞士后来成为永久中立国,并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瑞士银行的存款约占到全世界总储蓄额的三分之一。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各国储户对瑞士人的信心,人们相信能够用生命去捍卫契约精神的瑞士人肯定会保护好他们的财产。
瑞士卫队的士兵每月的基本薪酬为1300欧元,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补贴。近年来,据报道瑞士卫队的招兵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为此在2009年时就有卫队的领导层军官提出招收女兵的建议,但一直未能实施。瑞士卫队士兵的服役年限可以从2年至20多年不等。让人想不到的是,每名士兵退役时,他的所有制服都要上交并销毁,不允许带走留作纪念。制服都是在每个人入伍时特制的。
瑞士卫队的制服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顶装饰着红色羽毛的头盔了。几百年来,头盔都是金属打造的,但如今,与时俱进的瑞士卫队也用上了新技术制作的3D打印头盔。新头盔是用一种新材料制造的,据媒体引用卫队军官的介绍,这种新式头盔对士兵来说更加舒适健康,它的表层用了一种能防紫外线的涂料,而且很轻便,头盔上还有隐藏的透气孔,这一点尤其受到在烈日下站岗的士兵们的欢迎。新头盔的制作时间比以往大为节省,而且成本也更低,据悉一顶新式3D打印头盔的造价约为6700元人民币。
原来震惊世界的名画中的秘密是这样!
1、最后的晚餐画面描绘的是耶稣和12个使徒共进晚餐的场景,但是却隐藏了一个五线谱之后,再按照从右往左读的顺序解读乐谱,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长约40秒的乐曲。
2、麦当娜和圣乔瓦尼图像内容是圣母,麦当娜正用双手合十为他的孩子祈求庇佑的画面,但是麦当娜身后的天空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黑点,放大就可以发现这个黑点,类似外星飞碟,还发出了亮闪闪的光芒。
3、夜间的咖啡馆,虽然画作看起来就是咖啡馆在夜间营业的场景,但是却被加入了多个十字架,此外随意摆放成圆圈的12张桌子的数目正好与耶稣的门徒人数相同。
4、先知撒加利亚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有教皇朱利叶斯二世,他的身后还有两个小天使,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天使用右手搂着另一个天使的脖子,而这只搭在肩膀上的时候,却做了一个特别的手势,就是将拇指夹在了食指和中指,而这个手势在当时表示有挑衅不屑的意思,人们猜测可能是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实在太令人讨厌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