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核平衡”贡献的“间谍”们
曾经有段时间,“独立思考”一词,成为某些人为自己,或为立场相同的人贴标签的专用形容词。那时我还是学生,一度也认为如他们般反主流、反体制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
一次与同学们海阔天空瞎聊,说到历史人物的功绩,许多人说的都了无新意。有位师兄摆摆手,说他认为二战后的历史,对人类命运功劳最大的,是罗森堡夫妇。
罗森堡夫妇,美籍犹太人科学家,苏联间谍。1953年,因“泄露情报给苏联”,被判处死刑。
人类和平的基石,最可靠的就是保证相互毁灭的“核平衡”——无论什么制度、文明,都不会比“被灭绝”的恐惧,更能够绑住大国的冒险。虽然冷战进行了四十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始终没有打起了,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罗森堡夫妇,避免由单一国家掌握毁灭性武器,使得人类拥有了数十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恐怖和平”,难道不配“人类大功臣”称号?
从这一番解释中,我感受到一位历史学家的宏达视角,更看到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尤其是与许多自称“独立思考”,张口闭口“制度万能”,实际只是“中二逆反”的公知相比,有云泥之别。
这番高论稍有瑕疵。因为以“间谍”身份窃取美英的核情报的,罗森堡夫妇因被执行死刑名气最大,但实际贡献却很小。解密档案显示,他们主要是提供了一些无线电、航空和化学方面的情报。“人类功臣”的牌匾给罗森堡夫妇,其实有些名不副实。
而真正为“核平衡”作出贡献,极大加速苏联研制进程的,是一个群体,他们有些是“在编间谍”;有些只是“被收买”的“临时间谍”;更有一些,是拥有与那位师兄同样眼光和胸怀,以人类和平为理想,主动为苏联提供核情报的科研人员。
在五六十年代声名大噪的“剑桥五杰”,其中一人名叫约翰 ·凯恩克洛斯,代号“李斯特”。1940年,在他任职于英国情报部期间,为苏联提供了包括英国研制机构 “铀委员会 ”和“帝国化工集团” 的情况 、主要原料铀 235 的一些数据 以及相关仪器设备设计图纸等等 。
代号“亚历克”的艾伦·梅。1933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进入英国核工程中的剑桥大学物理实验室工作。 同年就向苏联提供了 130 页剑桥实验室核物理的研究情况。英国核武器研制转移到加拿大之后,艾伦·梅与苏联上线失去联系。但他依然尽力搜集英美的情报,包括美国曼哈顿工程的领导人和主要科学家名单 、加拿大和英国的研制情况、铀235和钚的同位素分离方法、美国试爆过程等重要情报。当1945年与格鲁乌驻加拿大情报站长联系上后,全部移交。
1946年身份暴露被逮捕,判处10年徒刑。梅虽然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情报, 但始终没有索取报酬 , 按照他在回忆录中的说法,他这么做是“为了全人类的安全”。
代号“霍拉”的梅丽塔 ·诺伍德。她于1932 年进入不列颠有色金属研究学会担任秘书。 1941年, 英国启动研制工程后,梅丽塔所在的部门成为秘密研制核武器的机构之一 ,她开始向苏联提供英国研制的情报 。前后向苏联提供了包括英 国铀和钚等核原料的提炼进程 、英国构造和试爆过程及效果等情报。
1977 年梅丽塔退休, 由此结束了40 年的间谍生涯 ,她同艾伦·梅一样,为苏联提供核情报并非贪图金钱 , 而是有更深邃的思想动机。
代号“杰里玛尔”的罗什 ·科瓦尔。1943 年,科瓦尔进入美国军队服役并于1944年进入橡树岭实验室工作。 橡树岭秘密实验室主要进行铀浓缩和钚的生产 。
科瓦尔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情报, 尤其是利用气体扩散法提取浓缩铀和钚的过程与数据,这对于苏联 的研制具有重要作用。1945年,科瓦尔进入位于 田纳西州代 顿市的“K”实验室,他又向苏联提供了美国使用钋作为装药的方法 ,而此前苏联科学界对此还一无所知 。1949 年,科瓦尔按照莫斯科总部的指示离开美国返回苏联。 2006 年去世,2007年,他被追授为 “俄罗斯英雄”称号。
代号“阿希尔”的亚当斯。他是瑞典移民,1920 年加入美国并被发展成为间谍。1932 年 , 亚当斯在纽约开办了一家生产销售无线电设备的公司,并组建了包括20 余名美国国防工业专家在内的间谍网。1944年,一位化名为“马丁·坎普”的美国核科学家数次给他提供了总计5000余页的情报文件,内容包括美国核工程主要科 学家名单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图纸、克林顿实验室的情况、高纯度金属铀的提炼方法以及浓缩铀的样品、工艺等等。
坎普的身份一直是个谜团,有人猜测他是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约翰 ·切宾。他在与亚 当斯的一 次会面中,声称自己并非苏联的拥护者,也不想背叛自己的祖国。他之所 以向苏联提供情报,主要是出于维护和平的目的。
其实,正是如此多的“非职业间谍”,他们没有以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禁锢自己头脑,也不是纯粹以金钱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考量,勇于行动,极大加速美国“核垄断”的结束。
苏联科学家在研读分析情报的基础上,确定用钚制造比铀更好。否则以苏联当时的核物理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可能在1949年试爆成功的。
这些人值得铭记,他们深刻洞悉现实的血腥、人性的幽暗以及那句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唯一能够学到的,就是人类从来不接受历史的教训。”
称他们“人类功臣”过于戏谑,但他们确实为人类解决自身困境走出了非常荒诞,但又不得不走的一步。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作》:小说的视角
1939年12月,纳粹德国党卫军中校,阿道夫·艾希曼,制定了一个针对60万犹太人的计划,1941年4月时已经将63000犹太人驱逐,21000犹太人因此丧生,而他们的财产,也被谋夺。
1944年4月,阿道夫·艾希曼来到匈牙利,继续大肆迫害犹太人,1945年德国战败后,阿道夫艾希曼成功逃往阿根廷。
1960年5月,阿道夫艾希曼的儿子,与一名盲人的女儿相爱,两个年轻人计划让各自的父亲谈一谈。
电话中,盲人听到了已经改头换面15年之久的阿道夫艾希曼的声音,这个声音,他曾在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多次听到,他的失明也是因为集中营的折磨。
盲人罗泽·赫尔曼不动声色的举报了艾希曼,1962年,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特工将艾希曼抓获,带回了以色列公开审判,阿道夫艾希曼被指控15项罪名,控方花花了整整56天来展示他的罪证。
1961年11月,阿道夫艾希曼被判处绞刑,1962年5月13日在监狱被绞死。
英国作家理查德·科恩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作》一书中,提出了“叙述视角”的问题。
一、同一个故事,用第一人称,会给读者以真实感,因此能迅速产生认同感代入感,缩短与读者的距离,读者甚至能进入角色当中,更容易感同身受,然而读者也容易误会作者即小说人物。
@半碗不过岗故事类微头条多次采用这种方式,时常有读者给他留言一个女性怎样怎样,其实他是男的。他的连载小说《冥狱奇案录》也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可能是主要人物的观察者,站在一个高于人物的视角来观察人物,往往更加冷静客观,远距离的视角。
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华生,就担任了这样一个角色。既能及时传递案件进展,又不完全了解整个案件,既与读者同步,又参与案件讨论。
而华生这一类人物,在侦探小说中,还可能是帮凶或凶手,更增加了侦探的难度和给与读者的刺激性。
这种视角的讲述者强迫读者承认他的中立地位,他可以过滤故事的过程,对线索进行剪裁。
呼啸山庄开头,即是“我”一个过客,路过呼啸山庄,从而解开两个山庄的恩怨情仇。其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也以独白,梦噫的方式,一点点解开他和凯瑟琳之间刻骨铭心的爱,厨娘奈莉则对“我”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的报复,以及我亲眼看到的凯西与哈顿之间的情愫。
艾米莉·勃朗特就是用这种转换叙述者的方式,来转换视角,完成时间跨度,推进故事进程。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在故事进程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美国著名后现代派小说家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中,用的就是,罗森堡夫妇的儿子成年后,回放当年事件的方式。
无论使用哪种人称,谁来叙述故事,都有一个作品与读者的空间距离问题。即叙述距离,距离远则有间离效果,近则容易产生同理心与身份认同,如同电影中采用的广角与特写镜头的区别。
如果我从二战的大背景开始写战争场面,战场全貌-纳粹集中营-艾希曼,则镜头由远及近,焦点聚集在了艾希曼身上,然后是他个人的行为举止,语言对话,读者由远距离到了艾希曼的面前,清晰,亲密的逐步看清这个人物。
而作为叙述者的“我”,随时可能抽离这种距离,再次拉开读者与人物的空间。“我”并没有出现在作品中,或者我可能隐藏在人物身边的某个角落里,存在于读者的意识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者的叙述视角,一种隐身却无所不能的存在,不离开人物半步”。
爱因斯坦X档案曝光 美国FBI一直把他当作间谍
这个问题在1983年就有人提出过。今年5月7日,美国《》发表了记者丹尼斯·奥韦尔比耶的文章《爱因斯坦档案浮出新资料》。文中称,将于本月出版的一本新书中披露了一些迄今从未公开过的史料,详细叙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如何监视爱因斯坦及其助手,并给出了FBI调查“爱因斯坦间谍案”的信息来源。
名人自有名人的烦恼。爱因斯坦活着的时候如此,死后也不得安宁。据《》这篇文章报道,FBI和美国其他一些机构多年以来,一直把爱因斯坦当成间谍看待。“罪名”包括:曾在德国柏林给苏联当过间谍;支持民权运动、和平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研究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死光”;和一个组织试图掌管好莱坞。1983年,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一位名叫理查德·阿兰·施瓦茨的英语教授在美国《民族》周刊上列举了爱因斯坦的上述“罪恶历史”。这位教授声称,他所依据的资料来自FBI一份长达1427页的对爱因斯坦的调查文件。
现在,新的更详细的资料出现了,这就是将于本月出版的新书《爱因斯坦档案:埃德加·胡佛对付世界最著名科学家的秘密战争》。作者弗雷德·杰罗姆是一名报道民权运动的记者,曾经当过老师和媒体顾问,并建立了一个促进记者和科学家相互了解的媒体资源中心。杰罗姆说,他在美国公民诉讼组织的帮助下,向政府取得了FBI关于爱因斯坦调查文件的简短版本。杰罗姆还说,与他的想象相反,爱因斯坦身为理想主义者,实际上是一名见多识广、机敏而冷静的战士,他知道自己支持什么样的组织。
从1924年到1958年,34年间,美国更换了14名司法部长、7名总统,但是胡佛的职位始终未变,对爱因斯坦的调查就是他下的命令。在他授意下,FBI检查爱因斯坦的垃圾、监视他的邮件和电话。杰罗姆说,这些似乎是FBI 的家常便饭。“情报人员打开别人的邮件并监听电话,就像他们早上起床、刷牙一样。”
FBI关于爱因斯坦的调查文件,长达1427页,现在可到foia.fbi.gov/einstein.htm 这个网址上下载。在这个网页上写着:“FBI对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作调查的各项文件。调查原因:此人与有关联。自1937年至1954年,此人一直是34个性质组织的成员、或发起人或与有联系往来。他还是3家组织的名誉主席。”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的乌尔姆镇,父母都是犹太人。青少年时他曾在慕尼黑受教育,1895 年10月转到瑞士求学,据说部分原因便是不喜欢德国的黩武主义。1914年4月,成名后的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回到柏林,当年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爱因斯坦一生都没有掩饰过对战争的厌恶。一战爆发的第二个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其成员大批被捕并遭到迫害、被迫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1914 年10月,德国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在“宣言”上签名的有93人,许多享有世界声望的德国名人,包括伦琴、普朗克、斯脱等都在上面签了名,但爱因斯坦却坚决予以拒绝。在拒绝的同时,他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成为《告欧洲人书》仅有的4位国际知名签名者之一。爱因斯坦这一行为当即惊动了世界。
这一切,为爱因斯坦招来了麻烦。1932年,一个名叫妇女爱国者团体的组织写了一封16页的长信给美国国务院。信中说,爱因斯坦不应被允许进入美国境内。该信被FBI列为1932年爱因斯坦档案的第一条。不过,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爱因斯坦还是成功地来到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消息传来,爱因斯坦极度震惊。他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美国研制的“曼哈顿计划”,但他的著名质能方程式E=mc就是制造的理论根据。爱因斯坦当即写信给《大西洋月刊》说:“我在担心新的战争到来。”1955年,爱因斯坦与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二战后,爱因斯坦继续积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1946年,他支持黑人歌手、演员和运动员团结起来反对私刑。1952 年,他公开呼吁给因间谍罪被判死刑的朱利叶斯·罗森堡夫妇免除死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胡佛曾专门写了封信总结爱因斯坦的反战和左翼活动,还拟就了一个未署名、未标明日期的“传记梗概”。一些历史学家怀疑,胡佛受到了德国右翼情报来源的影响。这个梗概中说,在30年代初,即爱因斯坦于1933年到美前的两三年里,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是“一个活动的中心”,他在英国卡珀斯乡下的别墅是“莫斯科特使的匿身之处”。这份梗概因此推测:“基于这种背景,此人在短短时间内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忠诚的美国人,看来是不可能的。”
胡佛的传记作者以及历史学家都认为,FBI盯上爱因斯坦一点也不奇怪。《没有象牙塔:麦卡锡主义和大学》的作者、耶希瓦大学历史学家埃伦·施雷克说:“爱因斯坦危险,因为他赞同者的理想。”“他们认为爱因斯坦是左翼人士,因而是危险人物。”《秘密的权力:埃德加·胡佛的一生》作者、市立纽约大学的历史学家理查德·吉德·鲍尔也认为,这并不奇怪。因为爱因斯坦太出名了,美国政府势必担心他这样的知名人物批评美国的政策,便会“误导”老百姓,所以FBI 只有选择监视他,特别是在二战后。
二战后,FBI对爱因斯坦的监视并不限于爱因斯坦本人。在爱因斯坦位于普林斯顿的住宅里,住着自1928年起即为他工作的秘书海伦·杜卡、爱因斯坦的姐姐马娅,还有他的继女马戈。她们也都受到了监视。
1943年,FBI曾闯入杜卡的侄子、一个反法西斯组织的领导者家中“收集证据”。1944年,FBI表示,杜卡很可能已经通过爱因斯坦取得有关的情报,声称她卷入了“高度可疑的”活动。1946年,根据FBI文件备忘录,负责监视爱因斯坦的情报人员要求允许监听杜卡的电话,但FBI上层拒绝了这一请求,因为担心“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果被抓住的话,容易惹火上身。然而,情报人员仍然跟踪打到爱因斯坦家的电话和送到他家的邮件,收集有关爱因斯坦所接触人物的资料。
杰罗姆的新书透露,FBI也注意到爱因斯坦曾与时任苏联驻纽约副领事帕维尔·米哈伊洛夫有过接触。FBI称,那次会见由玛加丽塔·科年科娃安排。科年科娃和雕刻家丈夫谢尔盖·科年科夫住在格林尼治乡间。1995年,苏联间谍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在回忆录《特殊的任务:不情愿的见证人———一位苏联间谍的回忆》中说,科年科娃是个间谍,但他没有给出有力证据。而据1998年在索斯比拍卖行拍卖的爱因斯坦的有关手写信件,科年科娃也是爱因斯坦的情人,但FBI 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1950年2月2日,美国逮捕了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德国籍科学家克劳斯·富克斯。此人据称向克里姆林宫透露了关于1945年第一次试验的情况,并提供了一张的草图。富克斯的被捕,引发了美国对苏联间谍的大搜捕, FBI对爱因斯坦监视也相应进一步加强。据杰罗姆说,巧合的是,当年2月12日,爱因斯坦出席了埃莉诺·罗斯福的电视节目,讨论军备竞赛的危险。13日早晨,该节目第一次播出后,胡佛立即要求对爱因斯坦进行全面调查,并命令取得所有相关的“反面信息”。
直到爱因斯坦去世,FBI也没有捞到什么能证实爱因斯坦是间谍的“猛料”,但胡佛对爱因斯坦的兴趣一直不减。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于普林斯顿大学。数日后,胡佛便封存了爱因斯坦的相关档案。
克格勃到底有多可怕?美英两国全员内鬼随手就能偷个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试爆成功,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彻底震惊了:苏联怎么在短短4年内造出的?为何苏联的和美国的一模一样?杜鲁门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早就被苏联渗透成了筛子,而最趁手的工具,就是克格勃。欢迎点赞评论收藏,今天讲讲克格勃到底有多可怕。
克格勃,全称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责和美国中情局差不多,相当于苏联版的CIA,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就曾经是克格勃的一名特工。不过,克格勃比起美国中情局来说,简直是牛逼多了,毕竟克格勃偷个,也就是随手的事。
时间要回到二战结束前的波茨坦会议,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斯大林透露,美国已经掌握了杀伤力翻倍的核武器,斯大林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但背地里却向当时克格勃的一把手贝利亚下了死命令: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出。
可是当时苏联刚刚和德国打完,元气大伤,经济实力严重不足;更何况的技术壁垒是难以突破的,要研究,最简单的就是偷美国的资料。可是美国都视是终极秘密,克格勃能办到吗?
从美国偷,成功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给普通人,不仅是零,还可能死于非命;但给克格勃,成功率就是100%。为什么?就因为是万能的克格勃。那么克格勃究竟做了点什么呢?
克格勃策反的第一个目标,是鼎鼎大名的罗森堡夫妇。罗森堡夫妇当时在美国著名的军工企业内工作,为莫斯科源源不断地传递目标;但罗森堡夫妇毕竟只能传递军工情报,离还很远,后来在罗森堡夫妇的帮助下,克格勃接触到了当时在美国试验基地的戴维·格林格拉斯,正式开始窃取美国的核资料。
下一个目标,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霍尔。霍尔在与克格勃接触之后,几乎是事无巨细地向克格勃传递情报,解决了苏联在制造方面的大量难题;而在所有间谍中,最负盛名的是德裔核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
福克斯原来是德国犹太人,因为不堪忍受纳粹迫害逃到英国,因为其高超的学术水平进入英国研究院,在后来英美联合研究时,福克斯又来到美国,在这个过程中,福克斯为克格勃提供了使用钚制造的方法,为苏联节约了近3亿卢布的花销。
在这些美国科学家一环一环的助力之下,苏联轻而易举地把偷到了手,甚至只用了短短4年,就试爆成功,吓得杜鲁门一哆嗦。
克格勃偷个轻而易举,难道美国和英国的情报局和军情六处养了一群废物吗?这些科学家为什么心甘情愿为美国提供如此机密的情报呢?
我们先来解释第一个问题。首先,美国的信息是极其保密的,对中情局也是如此,所以即便中情局想调查,也必须得到白宫的首肯。而在苏联爆炸之前,白宫压根不知道情报被泄露了。
其次,克格勃对英国的渗透,是不可思议的。怎么说呢,当时英国军情六处曾经专门设立一个反苏的科室,这个科室主任,竟然是克格勃的人;科室主任多次破坏对苏联的围剿,为啥没被怀疑呢?因为当时英国外交大臣麦克米伦和英国女王的顾问安东尼,这种德高望重的人纷纷为他担保,而麦克米伦和安东尼,也都是克格勃的人。
英国都被渗透到这种程度了,还怎么抓间谍?所以也不能怪英美的情报部门太废物,实在是克格勃太强大。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科学家都愿意为苏联提供情报?克格勃在选择策反对象的时候,就选的是对有好感的人,而最为关键的德裔核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曾是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对一直保持反纳粹的苏联持有好感,这些间谍从未收过苏联提供的任何钱财,单纯为了信仰传递情报。
可惜的是,随着后来美苏冷战愈演愈烈,克格勃已经失去了纯粹,成为了血淋淋的政治工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燕子”,如果想听听燕子怎么工作的,欢迎多多点赞收藏。